↑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 “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 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D. “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2.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读杜牧《长安秋望》,运用本文的知识写出《长安秋望》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