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称绘画为“丹青”早期的中国画是以“色彩”为主的,山水画也是如此。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色彩的表现是其中重要的闪光点之一,而青绿山水画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青绿山水采用典型的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用呈色稳固、经久不变的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青绿相映,富丽堂皇。青绿山水曾作为主要的山水样式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宫廷,宋代以后逐渐式微,传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完整独立的山水画卷,同时开启了青绿山水端绪,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李思训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形成“金碧辉煌”的富丽效果,把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高峰。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用精细匀称的铁线勾画出山石树木之形态,线条硬朗且疏密有别。画面设色浓厚,以石青、石绿为主,用金粉提色,山石罩染数次,正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整体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辉煌的景象,极具装饰效果。《唐朝名画录》称李思训为“国朝山水第一”,赞颂的就是其在青绿山水上的突出贡献。此时,青绿山水发展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李昭道继承父业,但“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画山水阁楼,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而更加精巧细密。

从李思训父子,可以看到青绿山水画的成长发展轨迹。李氏父子所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后兴盛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发展,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青绿山水画的哲学基础主要是传统的五色理论、儒家思想和佛教的有宗,这一理论体系是“有色系”,它决定了青绿山水画重彩的面貌和富有装饰性的审美特征。

初唐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二人除画人物外易擅青绿山水,提倡水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王维,也曾作青绿山水。区别于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带有一种抒情和恬淡的诗意,在作品中参用破墨的方法,且“一变钩斫之法”,用斧披皴作画或是在用斧披皴的同时亦参用披麻皴。后代称李思训李昭道一体,多勾勒、皴笔少、重彩较浓者为大青绿山水,称王维这一体重彩较清淡者为小青绿山水,此一体一般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青绿山水的丰碑之作当属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发展至南宋时期,以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代表。以“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雅致清润之貌取代过去的富丽堂皇,创造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江山秋色图》为赵伯驹的代表作。

此后,由于文人对绘画的介入使得山水画的审美倾向发生转变。文人画家在绘画上倡导“以书入画”,追求笔墨趣味、写意抒情、不重形似、崇尚“逸格”,轻视色彩等,使得绘画文学化,水墨山水画渐成主流。水墨山水画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老庄的道家思想、玄学和禅学,这一理论体系是“无色系”,它决定了水墨山水画重视黑白、虚实,崇尚简淡空灵的美学意境。

从此,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青绿山水遭到贬抑,逐渐被挤出了画坛主流的位置,虽有发展,但不发达,以小青绿略胜。近代从事青绿山水的画家有张大千、应野平、贺天健、潘素等人。

1.下面对“青绿山水”的特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用典型的工笔重彩来表现自然的画作。

B. 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画的作者以画家为主,画作富丽堂皇缺少文化气息。

C. 画家使用呈色稳固、经久不变的矿物质石青、石绿作画,画面青绿相映。

D. 历史上的大清绿山水设色厚重、重视形似重视色彩有很强的装饰性。

2.下列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青绿山水曾作为中国山水画主要的样式流行于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宫廷。

B. 中国山水画分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青绿山水画又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

C. 青绿山水画的哲学基础和文人山水画的哲学基础不一样审美趣味基本一致。

D. 文人画是山水画中的一支,倡导以书入画,追求写意抒情,是后期山水画的主流。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完整独立的山水画画卷。

B. 被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在青绿山水上承前启后有突出贡献。

C. 初唐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二人、王维,宋代王希孟都是大青绿山水代表人物。

D. 中国山水画所采用的形式既受技术知识的影响,也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