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交通规则的制定受社会环境影响,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今陕西灵崖寺大殿左夏房存在的石刻实物(1181年),刻有“仪制令”,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交通规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我国历来都是“靠左走”国家,在汽车进入中国后,出现了南北各不相同的两种行车方式——南方靠左,北方靠右。清朝末年,政府成立巡警部,用洋人做顾问,颁布的交通规章完全是欧洲式的,于是靠左行驶就变成了靠右行驶。在日本入侵时期,沦陷地区汽车靠左行驶;其余国土按照国民政府于1930年发起的“新生活运动”,汽车也是靠左行驶。抗战胜利后,行政院立法通过了“靠右走”的规定,至于公路上的行人,国民政府认为中国“靠左走”实为传统不易更改,所以仍规定“行人靠左”,但不久后国民政府采纳部分学者的建议做出规定,全国车、人都要“靠右走”。

——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中国曾“以右为尊”》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近代行路方式的确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并指出影响这一过程确立的因素。

材料三1955年发布的《城市交通规则》将交通标志分为三类共28种,1982年《公路标志及路面标线》将交通标志提升到三类105种,1999年发布实施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对于标线的形态、功能以及设置方式,标线的颜色和标划方式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2016年,《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细化了信号灯的设置依据,增加了信号灯排列顺序规定等;同年交通管理局下发通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部署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

——摘编自《我国道路交通信号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交通标志发展的趋势及影响。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