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人在称呼他人方面很讲究,直呼其名,只限于长辈,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

B.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在20岁的时候举行,女孩子的叫做“笄礼”,在15岁的时候举行。

C. 徙,表调动官职,和“徙”一样表调动官职的词还有调、迁、改、转、授、补、出、拜等。

D. 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免役法是对宋初定下的的差役法的改革,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主持礼部科举时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

B. 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让百姓出城躲避洪水,自己身先士卒,率领守军筑堤抗洪,最终保住了徐州城。

C. 苏轼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就以司马光当年做谏官与韩魏公力争的事例讽谏司马光。

D. 苏轼以爱戴君王为根本,言论忠心耿直,节操正直无畏,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⑵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