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政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授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染,吾侪小人,当效命。”卒全其城。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司马光为相,欲复差役,轼曰:“免役之害,接致民财,十室九空,效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恋。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曰:“于君何如?”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制使。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为谤母邪       顾:难道

B. 轼武卫营           诣 :拜访

C. 法相则事易成        因:沿袭

D. 未尝以岁乞迁        课:考核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B.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C. 徙知容州/有资窃发/安抚司遣三班吏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慧,少有大志。十岁时听闻古今成败故事,就能说出其要害;听母亲读《范滂传》,立志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 苏轼事母至孝,才识兼备。母亲去世,他守孝五年;服丧期满,才调任福昌主簿。后经欧阳修推荐到秘阁任职。

C. 苏轼心系百姓,以身作则。任职徐州期间,洪水围城,苏轼设法稳定人心,他的言行感动了禁军,最终战胜了洪灾。

D. 苏轼不唯上级马首是瞻。司马光担任宰相,想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轼条分缕析,晓之以害,但并未说服司马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识。

(1)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