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关于“重庆公车坠江”事件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10月28日,刘某在四季花城站上22路公交车,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道路维修,公交车改道。车至南滨公园站,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下车,刘某未下车。当刘某发现已过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冉某未停车。刘某走到冉某右后侧,指责并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其解释、争吵,右手放开方向盘与其互殴。最终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后,撞断护栏坠入江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新闻评论)

(一)

撒泼的女乘客与失手的男司机,谁责任更大?大家纷纷探讨。其实,面对如此惨痛的教训,反思的重点并非事故责任如何分配,而是文明的责任如何承担?谁来承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在车窗外。

悲剧,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险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是一个微笑、一句道歉都能浇灭的“火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起因情绪失控导致汽车失控的悲剧如此广泛地拨动心弦,是因为最近在公共场合类似“闹事”已非一起两起。

频频出现的高铁霸座现象,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让人惊诧;不怕大困难的中国人,为什么总克服不了这样小情绪?为什么权利意识已如高铁一样“提速”,但规则意识却迟迟跟不上?为什么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了,文明素养与公德之心却落在后面?

许多制度与伦理看似约束着你我的手脚,从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为秩序而演化,为生存而发展。社会倡导“理智”,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合作的基础,不然人类何以生生不息;我们需要建设“法治”、强调规则意识,因为这是通行陌生人社会最简单的“红绿灯”,是全社会收获稳定预期的基本保证;“公德”是必需品,因为没有人生活在一个单次博弈的世界里,我们都要反复打交道,你对他人的善意与和气,兜兜转转,终究会回报到你自己身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明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根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安全带。

(根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缩写)

(二)

当车上其他乘客选择保持沉默,旁观者下一秒便成为了遇难者。看客殒命,这场事故被人们包装成一则警世的人性寓言。

如果及时制止会怎样?媒体翻出了今年4月20日的视频,湖南一辆开往长沙的客车上,一名男乘客因错过站点,让司机违规停车遭到拒绝后竟然公然抢夺方向盘。此时,另外一名男乘客飞身一脚,将闹事的乘客踹开……

“这神之一踹应该全国推广。”“我们还要保持沉默吗?

很多人联想到了短片《车四十四》。44号大巴车女司机受歹徒侮辱,乘客无人制止,只有一名男乘客挺身而出,却被歹徒反刺一刀。女司机受辱后被放了回来继续开车,将见义勇为的男乘客赶下了车。郁闷的男乘客搭上了另外一辆车,不久他看见有警车驶过,原来,女司机把44号车开进山沟,车上所有人全部遇难。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这句用来批判看客的话被反复使用。可是,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上的遇难者们的悲剧,可以用冷漠的旁观者来解释吗?

车上其他乘客在事发之时处境如何,我们毫不知情。从公开的资料看,我们只知在坠江前的几十秒内无人出手制止。是否有呵斥或劝解无从所知。当争吵升级至打斗,短短两秒时间公车便坠向江面,车上的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制止。

当新闻事件中出现看客的角色,总会有人想到追究看客的责任。但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22路公交车上的13名受难者,他们或许以为那只是一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言语争吵,当发现事态有变,制止,已经来不及。对于在22号公交车上枉死的遇难者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显然不妥。

(根据“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缩写)

1.以下关于两则评论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论一引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想说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文明的责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B.评论二引用“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是想说明任何灾祸中的受难者都有其遭遇不幸的必然性。

C.评论一认为频频出现的各类“闹事”和重庆公车坠江事件都是由情绪失控而引发的。

D.评论二认为重庆公车上的乘客与44号大巴车上的乘客(除一名男乘客)都不能贸然用“看客”去定义。

2.以下是关于两则新闻评论写法的分析,阅读两文,判断正误(对“√”,错“×”)。

(1)两则评论都针对事件的公众看法,提出新的评论角度。评论一提出文明责任的承担问题,评论二提出不能贸然用“看客”定义其他遇难乘客的看法。(____)

(2)两则评论都针对新闻事件提出明确的论点。评论一是“悲剧,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险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评论二是“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____)

(3)两则评论都在理性说服读者的同时“动之以情”。评论一(4)(5)两段多用排比句,让读者感受文明与自己的关系,评论二(6)(7)两段用有分寸感的语言,让读者感受乘客的现场状态;它们既表达理性思考,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____)

3.新闻评论应引导和深化人们的认识,以上两则评论哪一则更能体现这样的作用?结合评论简要分析。

4.“重庆公车坠江”事件发生之时,部分媒体第一时间做了报道,请针对媒体报道内容(见下图),结合消息的特点,写一则120字左右的微评论。

知识卡片: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