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治”和“法治”相对称。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统治的所谓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治”和“法治”相对称,但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关系。

B.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它不需要法律也能保有秩序。

C. 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两者秩序的维持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D. 在乡土社会,人们按照一代代积累的经验生活,就是守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自有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无需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 在乡土社会,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

C.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和土地都很少变动,个人可以凭借自己和前人的经验、规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 乡土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因为变迁过快无法保证传统的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阐释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力量时,本文论述重点在前者。

B. 本文既辨析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也辨析了人治与礼治的关系。

C. 只要是主动服礼,按着仪式做,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

D. 礼的养成并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