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出身望族,有记载的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公元751年,杜环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但受到优待,周游西亚,并随着阿拉伯使团经过埃及、苏丹而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762年,杜环从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启航回到波斯湾,并于当年乘商船返回广州。回国后,杜环著《经行记》一书,描述了他从耶路撒冷启程,经过埃及、努比亚到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的见闻,是记录当时西亚北非地区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情况的重要的原始资料。

《经行记》现已失佚,虽仅有杜佑《通典》所转引的1500余字存世,但却保留着中国最早的关于伊斯兰教义的记载,也记录了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史实。根据文中记载,怛罗斯之战中被俘流落大食国的唐朝工匠有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这一方面记录中国古代工艺技术西传的史实,另一方面,由于所记载中的俘工匠中没有造纸工匠,因而推翻了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具有十分珍贵的史学价值。

(1)根据材料,说明《经行记》的史学意义

(2)相对于知名度较低且已失佚的杜环《经行记》,同样向本国介绍外国风土人情的《马可·波罗游记》则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且传播极为广泛。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这种差别出现的原因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