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7世纪,中英两国均出现了圈地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朝建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田地甚多,尔部(户部)可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死而子弟尚存者,量口给与,其余田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盖非利其地土,良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故不得已而取之……可令各府州县乡村,满汉分居,各理疆界,以杜异日争端。”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由于在大规模圈地的过程中,所圈土地往往远远超出无主荒地的范畴,出现大量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的现象。同时,圈地旗人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成为农奴,补充其壮丁队伍,给民众带来极大痛苦,迫使农民起而反抗。因此,在清初进行了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四年(1647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的三次大规模圈地的同时,清政府也紧跟着下发了三次“禁圈令”:顺治二年,“传谕各州县有司,凡民间房产有为满洲圈占,兑换他处者,俱视田产美恶速行补给,务令均平”;顺治四年,“自今以后,民间田屋,不得复行圈拨,着永行禁止。其先经被圈之家,着作速拨补”;康熙八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

材料三:(圈地)是指西欧的公共田地、草场、牧场及其它可耕土地划分或合并成为详细标界、个人所有和个人经营管理的现代农场耕地的过程。在圈地之前,许多农用土地都是为数众多的分散条块形式,他们仅在一年的作物生长和收获季节受个人耕作者控制。此后直至下一个生长季节之前,土地由社区处置,可用作村里放牧及其它。圈地就是在一块露天土地的周围竖起篱笆,防止公众放牧或其他侵权事件的发生。通过圈地运动农场庄园可用于常年牧场的范围扩大,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的效率。通过圈地运动,欧洲公有的可耕土地——它是现代农业最可怕的障碍——已大体消失。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

材料四:圈地运动的持续进行也离不开英国政府的支持。1593年,反圈地法令废除,引起了圈地狂潮。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掌权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不但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反而在革命后加速了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过程。1700~1844年这一个半世纪中,议会颁布4091件圈地法令,圈地达到6042579英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初颁布圈地令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令”很快被废除,而英国圈地运动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