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选自《楚辞·渔夫》)

(乙)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③,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④,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suān)”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故深思高举       深思:忧思深沉

B. 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玷辱

C. 不因媒而亲         亲:亲疏

D. 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致歉,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淈其泥而扬其波    以通其狂惑

B.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仰观宇宙之大

C. 今子之言我于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襄王好乐而爱赋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甲)“何不淈其泥扬其波、餔其糟歠其醨”,渔父以此委婉地劝屈原不要自鸣清高,脱离世俗,而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一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B. 选文(甲)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C. 选文(乙)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景差不得不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D. 选文(乙)当楚襄王劝宋玉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