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0分)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  1944年,中外记者団延安之行对红色中国和边区形象的报道,对西方影响较大。……在西方记者和观察者的笔下,红色中国及其后来的边区是一个“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当爱泼斯坦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准备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家人时,他的感受基本上是所有在延安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持何种态度?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5分)材料四所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史上的哪三个重要阶段?(3分)这些事件对中国和联合国产生哪些重大影响?(2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