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  文(下)

袁宗道

爇香者,沉则沉烟;檀则檀气。何也?其性异也。奏乐者钟不藉鼓响,鼓不假钟音,何也?其器殊也。文章亦然,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派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大喜者必绝倒,大哀者必号痛,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惟戏场中人,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

今之文士,浮浮泛泛,原不曾的然做一项学问,叩其胸中,亦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徒见古人有立言不朽之说,又见前辈有能诗能文之名,亦欲搦管伸纸,入此行市联篇累牍,图人称扬。夫以茫昧之胸,而妄意宏钜之裁,自非行乞左马之侧,募缘残溺,盗窃遗矢,安能写满卷帙(篇幅)乎?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其可愧如此,而又号于人曰:引古词,传今事,谓之属文。然则二典三谟,非天下至文乎?而其所引,果何代之词乎?

余少时,喜读沧溟、凤洲二先生集。二集佳处故不可掩,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沧溟赠王序,谓“视古修辞,宁失诸理”。夫孔子所云“辞达”者,正达此理耳,无理则所达为何物乎?无论典谟、《语》、《孟》,即诸子百氏,谁非谈理者?道家则明清净之理,法家则明赏罚之理,阴阳家则述鬼神之理,墨家则揭俭慈之理,农家则叙耕桑之理,兵家则列奇正变化之理。汉、唐、宋诸名家,如董、贾、韩、柳、欧、苏、曾、王诸公,及国朝阳明、荆川,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彼何所见,乃强赖古人失理耶?

凤洲《艺苑卮言》,不可具驳,其赠李序曰:“六经固理之区薮也,已尽,不复措语矣。”沧溟赖古人无理,而凤洲则不许今人有理。何说乎?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而不知其流毒后学,使人狂醉,至于今不可解喻也。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若使胸中的有所见,苞塞于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兔起鹘落,犹恐或逸,况有闲力暇晷,引用古诗句耶?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奏乐者钟不藉鼓响           藉:凭借 

B.入此行市联篇累牍           市:贩卖

C.谁非谈理者               非:责怪 

D.不可具驳                 具:全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的文学主张的一组是 (   )(3分)

①试将诸公一编抹去古语陈句,几不免于曳白矣

②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

③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④此一时遁词,聊以解一二识者模拟之嘲

⑤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⑥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袁宗道对那些“茫然不曾具一丝意见”,只是乞灵古人的作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B.袁宗道对沧溟、凤洲两位先生作品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C.袁宗道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D.袁宗道认为只要有自己的“理”,则写文章“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3分)        

②故学者诚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虽驱之使模,不可得矣。(3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