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特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女性化的隐喻结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出现于闻一多于1925年3月创作的《七子之歌》。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出”,从此,“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而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使用和引申,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散至政治社会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今天,它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选一个历史阶段和角度,解读“祖国母亲”形象(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