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 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C. 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 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B. 且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C. 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D. 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