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观点。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