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5分)历史是一面镜子,120年前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至今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费敌(日本)之能也,敌未能至而防疏,敌将至而遂退,……兵勇又怯于见敌,……苟能众志成城,效死勿去,调度有法,同时并攻,虽倭夷十倍其数,安能得我寸土哉?”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材料二  日清开衅之初,(光绪)帝立意主战,观其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意亦可见矣。诚使支那(即中国)君臣一心,上下协力,目的专注于战,则我国之能胜与否,诚未可知也。”

——[日]大久平治郎:《光绪帝》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悟也因此而开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指出当时的清朝官员、日本和中国史学家对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各有怎样的认识?(6分)

(2)结合19世纪末的史实,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述19世纪末中华民族群体性觉醒的表现及其重要作用。(9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