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4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