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 ①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宋明理学中关于个人修养问题,强调的是个体,②④是个人休养, B项正确。 ①③ 是从巩固统治需要方面阐述的,和材料无关。A、C、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高二历史连线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