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

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

--改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 “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2009年启动。

--改编自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高二历史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