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