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