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过:过人之处。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书诗四句     书: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

(3)师谓其父母曰  谓:          (4)遂辞去           去:

2.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大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与许衡资质相似,二人父母均为农民,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截然不同:方仲永的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衡的父母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原句回答)

4.阅读甲、乙两文,从仲永和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

九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