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9分)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之,大夫壅之         害:嫉妒,嫉害

B.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褒贬评定

C.遭变事而不知其           权:权变,权宜

D.夫君不君则             犯:触犯,侵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知言不用            上明三王道 

B.达王事而已矣            天下之大过予之

C.守经事不知其宜           被之空言不敢辞

D.为人臣不可以不知《春秋》    此四行,天下之大过也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才无德之辈。

B.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否则)前面有谗言却听不到,后面有祸害却不知道。

C.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

D.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