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来,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们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以“马”字的演变为例: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来看,马头朝上,眼睛炯炯有神;马背朝右,右部的几画表示马鬃;前后蹄朝左,意在行走;马尾在下部。瞧,这是一匹多么形象又生动的骏马呀。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似,只是变得更抽象一些;小篆的字形是从金文衍变而来的,已经不太像马形了;楷书的繁体字形,基本看不出马的样子;现在的简体字形,更加简单。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我向马主人坦白说,我一直隐瞒衣服的秘密是为了尽可能跟那群该死的耶胡区分开来,但是现在我没办法再隐瞒了。而且我的衣服和鞋子已经破烂不堪,很快就要穿破了,必须用耶胡皮或者其他什么野兽的皮再做一套,否则秘密就会被揭穿。我还请求它,不要让别人知道我身上有一层衣服做伪装。希望它帮我保守秘密,至少等我把这身衣服穿破再说。主人生性仁慈善良,他非常体贴地答应了我所有的要求,并承诺为我好好保守这个秘密,直到我把身上的这套衣服穿破为止。

我来到这里,看到慧骃的一言一行竟然能像人类一样理性,真是大吃一惊。正如它和它的朋友们看到我这样的耶胡竟然也能如此理性,会觉得不可思议一样。说到耶胡,虽然我与它们在外表上极为相似,但却实在无法理解它们下作野蛮的本性。

如果我将来能有幸回到祖国,一定要把这里的见闻讲给那里的人们听。不过估计没人会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定会认为,这些都是我凭空捏造的。我的同胞肯定不会相信慧骃能掌管一个国家,而耶胡却成了畜生。

……

一切就绪,终于到了我离开的那一天。我再次向主人郑重道别。当我准备俯下身亲吻它的蹄子时,它轻轻地把蹄子抬高至我嘴边,这让我倍感荣幸。我很清楚,很多人会就最后这个动作指责、诋毁我。

(节选自《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有改动)

【材料三】

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成的皱纹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这是惯受羁绊而留下的迹象:现在即使把它们的羁绊解脱掉也是枉然,它们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节选自《马》  布封著)

1.根据材料一中“马”字的演变过程概括汉字的变化规律。

由______ 到 ____,由___ 到 _______。

2.《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来到慧骃国是由于(    )

A. 海上覆舟遇险,他泅水逃生,登陆成了俘虏后被押解至此。

B. 大风暴后,船长派出长舢板去取淡水,他也上了舢板,遭丢弃后被捕。

C. 他被海盗劫走,被放在小船上随波逐流,到达此地。

D. 他被部下出卖,遭到禁闭,后被抛弃在此地。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细节常指一种细微的物件或行为表现。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深化情感主题。用心捕捉、比较文章或书籍中的典型细节,你会更加接近作品的本质。

(1)“衣服”是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与契诃夫的《变色龙》中都出现的细节,结合原著,比较这个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2)找出“材料二”“材料三”中相同的细节(“衣服”除外),并结合材料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