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请在A题、B题中任选一题,二题都做只以A题给分)

A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5分)

(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B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3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5分)

高二历史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