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在20世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 ,有三次重大的改革成功地处理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必嗷嗷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如何把钱从囤积户攥紧的手里拿出来,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政府想到了舆论这一利器。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如果市民在(1933年)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下星期一没有按约定将其退回,银行将把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人们掀开床垫,撬开铁罐和私藏的金子,取出里面的黄金,在银行前排起长队。星期六晚上,联邦储备银行收回了3亿黄金和黄金卷,储备足以再印7.5亿美元新钞。13500家银行(占全国34%)恢复营业,证券交易所的铜锣也再度敲响,纽约股价陡增15%。政府下的这副药确实够猛,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便免了后患无穷。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即使这些都不考虑(实际必须考虑),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因而中央计划不可能代替市场的功能,不可能模仿出逼真的市场分配资源的机制。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的实质”是什么?

(2)运用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以“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题,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个字左右)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