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起于前4世纪中叶的商鞅变法,完成于前2世纪末由汉武帝所落实的“盐铁专卖”。在这两千余年中,运行于这个定型之中的政治经济的组织原则,社会各阶层成员的生活方式,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逻辑、伦理与价值观念的社会基础等等,丝毫未动。根基既然屹立不移,则社会的上层建筑纵有剧烈的变动,也万变不离其宗。国家强于社会的传统中国,社会自然进化的力量,克服不了本社会中已经制度化而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惰性。这一惰性也就限制了科技在促进生产力方面的发展。人工制造的社会惰性,为自然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设限;自然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有了限制,则生产力就不能促进社会本身作性质上的变化。资本主义也就永远出不来了。(摘编自唐德刚《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欧洲强国仅在亚、非两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工业革命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的非洲。

欧洲人从种族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方面移植他们的文明,使美澳两洲欧化了。生产率增长、医学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的人口压力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铁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美澳在种族上欧化;工业革命提供的必需机械和技术,使大陆的内地被横越,美澳两洲在经济上也被欧化。美澳两洲语言、宗教与欧洲基本上是同样的,美、澳两洲成为欧洲世界的一部分。

1870年以后,“新帝国主义”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欧洲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剩余资本投资的好去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学说导致种族优势的观念和白人有“责任”统治世界上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观念流行。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1)材料一,中国“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是什么含义?以16~18世纪中国的相关事实,分析这种模式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欧洲中心论,是世界近代史上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思想,他们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据材料2,指出欧洲中心论出笼的依据。导致欧洲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