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欲”的含义?

(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态度的时代背景。

(4)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今之治人者”运用理学的各自意图。

高二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