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人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和朱熹各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材料三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高二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