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高一历史非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