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材料二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的“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