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由于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四: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北朝后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诸华”“诸夏”是哪一个民族?春秋争霸战争导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命财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据材料回答其有利的一面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何时?出现这次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对待中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如何对待对方的文化的?

(4)据材料四,总结归纳魏晋以来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七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