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二)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

(注)①忮:刚愎、狠戾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B.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C.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D.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图:音译词,古印度梵语 ,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春秋》:儒家“六经” 之一,由孔子修订,记录了周王朝的历史,语言简练,暗含褒贬之意,后世有“春秋笔法”之说。

C. 蜀人苏洵:即苏轼、苏辙的父亲,四川眉山人。他们父子三人皆因文章著名,合称为“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均有一席之地。

D. 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后常能升为宰相。至北宋,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减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然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议论发挥,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B.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对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因积极进取精神不足而随怠者出,颇为悔恨,从而引发作者深刻的思考。

C. 王安石早年治学严谨,通过考证“仆碑”文字纠正了时人错谬;但他编撰《字说》 ,却多穿凿傅会,对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则全部废弃不用。

D. 《宋史列传》中,王安石性格执拗,坚持己见,在朝堂上商议变法时,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使反对者无言以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