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康”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良好的社会状态。《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句,表达了不堪周厉王暴政的国人对安选、自由生活的祈求。《礼记·礼运》篇则将“小康”描述为“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的社会状态。而后人在语言的演化中逐渐赋予“小康”以小有资产、足以自安的含义。近代以来,康有为将传统的“三世说“和“乱国、小康、大同”未比附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一方面提出经小康之世臻于大同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今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

——摘编自孙力《“小康”含义之历史变迁》

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等《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小康”状态的内涵,并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