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道家

春秋时期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

战国时期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儒家

春秋时期

孔子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战国时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时期

荀子

“隆礼”,“礼治”。

C

战国时期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

法家

D

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实行“法治”。

材料二: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材料三:在思想上,王猛提倡儒学。他广立学校,以精通儒学者为学官,文武百官子弟及宿卫战士、宫中后妃均要入学受业。皇帝每月一临太学,亲自考问学生经义,提拔成绩优异者为官。

——摘自滕云玲《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儒学》

(1)材料一的表格中A、B、C、D四处分别应填入什么内容?这一时期的文化盛况被称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受董仲舒影响采取了什么举措?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猛推行文化改革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