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2分)解读、比较、概括是历史学科的三项重要能力。

材料一  1903年,上海英租界的《苏报》先后刊出邹容和章太炎宣传革命排满的文章。租界当局应清政府要求,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先后在租界对“苏报案”进行了七次会审。主审是上海地方官员,原告是清政府,被告是邹章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陪审员是英国领事及公使团。经过七次会审后清政府宣布章、邹二人“阴谋颠覆政府”罪名成立。可公使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判决无效。双方继续对峙了两个月之久。1904年初,公使团方面表示,如果再不结案,就要将在押嫌犯释放。清廷担心竹篮打水,只好再次让步。最后,庭外做出终审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历时将近一年的“苏报案”终于画上了句号。

——《百家讲坛》杂志

材料二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材料三  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新的宪法,之后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写进了宪法。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上海租界的司法现象。(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8分)

(3)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表现。(6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