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对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10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改善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管理类型,地方管理类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和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双重管理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维持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是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弱,导致地方政府对朝廷依赖性越来越强。明朝地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清朝的总督与巡抚,都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由皇帝任免,受朝廷节制,重大政务均需听候皇帝决定才能处理。反之,东汉、唐朝等朝代后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较多地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又导致割据现象。

——摘编自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毛泽东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特点:处理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由行政管理深入经济管理;由政府主导调节。

(2)见解析

【解析】(1)由材料“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可以归纳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

得分

论点方面(1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2分)

8-9分

明确写出:管理国家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正面:(1)新中国注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有利于国家发展。(1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社会稳定。

(1分)

(2)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重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推动资本主义发展(2分)

反面:(1)明清时期,中央过度集权,削弱了地方的积极性。(1分)

(2)东汉、唐朝后期地方权力过大,又不利于国家统一。(1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分)

6-7分

提出观点

论据欠充分,仅从三个方面展开

层次分明。但关联度不够;史论结合

3-5分

提出观点

论据不充分,仅从两个方面展开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

0-2分

没有提出观点

论据不充分,仅从一个方面展开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混乱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

材料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

高二历史连线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