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

17—18世纪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除了传教以外,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

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莱布尼茨说:“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1)材料一中两个时期文化传播的方向有何不同?分析这些文化传播对中国和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译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译书出版社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即《论法的精神》)

(2)概括材料二中两个时期译书的各自特点,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

材料四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3)材料三、四中两位史学家的史观有何不同,你如何理解罗荣渠的观点?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