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

与早前出现的记言、纪事、国别、编年等以事为主的体例不同,《史记》的大部分“列传”以及部分“本纪”“世家”,皆以人为主。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虽然旧有体例间或也记载文化、风俗等内容,然就其主体而言,能通过纪事表现的往往只能是政治、军事人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非政治、非军事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越来越多,将这些人物摈于史书之外是非常不合理的。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像东周诸子这些学者,屈原、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 扁鹊、仓公这些医者,都得以进入史书;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司马迁通过独特体例呈现的历史观告诉后人,历史学家面对史料也应有主体意识,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

典章制度以及社会风俗、思想文化,是旧有体例难以覆盖的又一部分重要内容。尽管《左传》《国语》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典章制度的内容,但皆浮光掠影,不成系统。毕竟史事虽与典章制度等有关,但想通过史事系统反映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体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史学眼光。

编年体吸收了早期的记言、纪事体的优点,而纪传体亦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史记》“本纪”部分即是编年的。事实上,除了“本纪”以外,“表”也具有编年的要素, 《史记》诸表皆依时叙事,更置“表”于“本纪”之后,其余诸体之前,其意甚明。此外,《史记》还吸收了《国语》《战国策》这类国别体史书的优点。这一点体现在“世家”这一体例上,对于叙述分封制下诸侯林立的情况,可谓不二之选。

纪传体史书体例多样,内容繁杂,方便了史家通过编排篇目、内容来展现微言大义。如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为陈涉立“世家”,尊重他们的历史地位,体现了其不因政治因素而篡改历史事实的态度;为商人立《货殖列传》,体现了其重视商业的态度;《游侠列传》的设立,更有一抒胸中块垒之用意。后世班固等史家编排篇目亦多有此意。当然,此法不可用之太过,如后世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即有重笔法而轻史实之讥。

《史记》创立了能够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活动的史书体例,其划时代意义难以估量。直到当代,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仍是参考纪传体史书之体例而作。由是观之,《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自有其必然性。

(摘编自安子毓《(史记)与纪传体体例的史学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扩张了史学研究视野,使非政治、非军事的卓越人物得以大量进入史书。

B. 《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

C. 《史记》既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也吸收了国别体的优点,体例多样,内容繁杂。

D. 《史记》创立的纪传体体例,能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

B. 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对后世史书的深远影响。

C. 文章论证纪传体方便史学家通过编排篇目等展现微言大义时,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的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纪传体体例更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所以《史记》才为后世史家崇奉。

B. 如果没有纪传体史书,中原地区周围匈奴、两越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可能被载人历史。

C. 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

D. 《史记》创造“书”这一体例的目的是要系统反映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思想文化等重要内容。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