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还违反价值规律限价收购手工业产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百日维新中,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在坚持工人民主权利等原则下,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从而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当年秋,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特点和意义。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