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5分)

高二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