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①于蔡三岁,吴伐②陈。楚救陈,军③于城父④。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⑤,陈蔡大夫谋⑥曰:“孔子贤者,所刺讥⑦皆中诸侯之疾⑧。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⑨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⑩于楚,则陈蔡用事⑾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⒂。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迁:迁居。②伐:攻打。③军:驻扎。④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⑤拜礼:前往拜见,接受聘礼。⑥谋:商议,商量。⑦刺讥:指责讽刺。⑧疾:弊病。⑨所设行:所作所为。⑩用:起用。⑾用事:主事。⑿相与:共同。⒀发:调发。⒁徒役:役使。⒂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用于楚(于:被)   B. 而乡邻之生日蹙(蹙:窘迫)

C. 向吾不为斯役(向:从前)   D. 楚使人聘孔子(聘:聘请)

2.下列句子中的“若”字意思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曾不若孀妻弱字   B. 若毒之乎

C.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 以为莫己若者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   B. 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C. 孔子/迁于蔡/三岁   D.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4.下列选项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甲文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乙文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B. 甲文通过蒋氏的故事揭示了古时的赋敛之毒,乙文中孔子没有成功到达楚国。

C. 甲文蒋氏不愿恢复赋税的原因是“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乙文孔子被围的原因是“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甲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文字里行间写出了陈国和蔡国大夫对孔子被楚国起用的害怕。

5.对选文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二段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则徙,以至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来突出“敷敛之毒有甚是蛇”,乙文则通过陈蔡两国大夫的语言描写,侧面表现孔子的贤德使他们感到害怕。

B. 甲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乙文主要是告诉读者孔子没能达到目的的前因后果,是记叙文。

C. 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甲文是蒋氏自陈心曲,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乙文娓娓道来,语言犀利、直接。

D. 甲乙两文的语言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都表现了主人公豁达、乐观的性格。

6.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7.柳宗元写《捕蛇者说》的目的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如何看待他这一行为?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