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周初实行了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的变革。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与之相配套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

隋朝建立后,推行均田制。这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为依托的均田制度也随之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

元、明、清三代,最高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 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系列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 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 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 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 文章通过董仲舒的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 结尾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

B. 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 均田制虽在李唐政权初期得到了延续和完善,但因在天宝之后依托于藩镇割据、边疆不守而消亡。

D. 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即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进行绝对控制。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