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5分)

Ⅰ.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省一进京举子王致和,京考未中,为了生存和准备下一次的考试,便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一天,他发现没卖出的豆腐长了白毛,深感苦恼,但又不舍得丢弃,便将豆腐装入坛内,撒上许多盐腌了,然后密封起来。他继续苦读,到了秋末他才想起此事。打开坛子,一股臭味散发出来,豆腐也变成了青色。他试着尝了一块,没想到“闻着臭,吃着香”。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现在的腐乳制作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白毛”是________。

(2)“变成了青色”、“闻着臭”是缺少了________ 的环节。

(3)“吃着香”说明王致和在防止微生物污染方面做得好,具体表现在________。

Ⅱ.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为了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往往要设置对照。请指出下列对照的作用:

(1)将未接种(或接种无菌水)与接种的培养基同步培养________。

(2)选择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或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时,将土壤样品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和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同步培养________。

Ⅲ.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花粉(单倍体)植株的两种途径中最大的区别是。(3分)

(2)接种的花粉要处在单核期,此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的花粉,月季的花粉通常用

________法染色。

高三生物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