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法治”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商鞅否认道德教育作用,主张“明法重刑”,用国家的法律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有一次,秦王太子犯了法。当时,王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不能动刑。商鞍便拿王太一子的师傅公子虔和老师公孙贾开刀,把他们处了刑。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虽然,王太子犯法以“君嗣”而免刑,“刑不上大夫”这条原则并没有彻底冲破,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商鞍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儒家要求以“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认为法律仅仅是确立和维护“君臣父子”道德准则的辅助手段,主张“教化”,重视道德感化作用。重视统治者个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提倡“圣贤”治国,主张将立法权、司法权集中于“英明”的君主手中。

——摘编李用兵《中国古代法制史话》、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和秦朝是法家学派最活跃的时期,而法家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也主要是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及稍后建立的秦朝。秦朝法制特色是极为鲜明的,法治观念极深,法律制度也很严密。西汉初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汉承秦制”,但汉初统治者受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黄老学派在思想上兼综道家与法家学说,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须以德为主,先德后刑,刑罚要轻缓,法令要省减。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关于治国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秦朝和汉初法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