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

……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苏辙《栾城集 东坡先生墓志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2)比冠,学通经史(__________)

(3)疾时文之诡异(__________)

(4)见善称之如恐不及(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 以示文忠/以为异人

C. 欣然起行/然终不以为恨

D. 而不顾其害/学而不思则罔

3.翻译语句。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4.结合甲文作者所体现的思想,回答,为什么苏轼能够“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